六尺巷在哪里_因千里家书只为墙的六尺巷在哪里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六尺巷在哪里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六尺巷在哪里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1.六尺巷在哪里山西六尺巷在哪里
2.六尺巷在哪里?
3.六尺巷位置在哪里
4.〃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哪里
5.著名景点六尺巷在哪里?
六尺巷在哪里山西六尺巷在哪里
1、六尺巷位于安徽的哪里2、六尺巷位于现在什么地方3、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位于什么地方?4、六尺巷在哪里?5、六尺巷在哪里六尺巷位于安徽的哪里
西南。
在安徽桐城市的西南方向,有一条长100米,宽2米的巷子。从康熙年间开始,便流传着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旧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1985年成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专项拨款修复,1999年在原址上进行扩建。如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石牌坊和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成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六尺巷来源
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源于张家和邻居的一次纠纷。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这一职位相当于唐宋时期的宰相,官职之高,位极人臣。另外其子张廷玉,也考中了进士,在朝为官。当时张家在安徽桐城非常显赫。父子皆为京官,老家的事物全部交由老管家打理。
一日,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着邻居叶家。叶家当时出了一个秀才,也算不错的家庭,但和张家相比却还是天壤之别。这时,叶家提出要张家留出一条路以便出入。
但张家的管家却不同意,因为他家的地契上写得非常明白,“至叶姓墙”。也就是说要留一条路,张家就吃亏了。即便要留路,也得两家各退后几尺才行。
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的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搭理。
于是老管家命令工人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这时候有人劝秀才说,人家张家有背景有关系,况且人家也是有理有据的,最好还是放弃吧。但倔强的秀才就是不听,还扬言要把官司打下去。老管家一看不对劲,赶紧给张英写了封信。
不久,老管家收到了主人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说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于是他来到叶家,告诉秀才说,张家明天就拆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
这时候管家就把张英的那首诗拿给秀才看,秀才也是文化人,看完以后也惭愧难当,十分感动地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激动,也把自家的墙拆了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现在什么地方
六尺巷位于现在的安徽省桐城市,在西南一隅。
六尺巷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建成,巷道的两端立有石牌坊,牌坊的上面刻有礼让二字。六尺巷出自一个典故,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了。
六尺巷都是由鹅卵石铺成的,全长一百米,宽度为两米,东起西后街巷,西到百子堂,六尺巷的北边是吴氏宅,南边是张英宰相府。六尺巷是一个文化载体,其典故包含的礼让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凸显的是官方对民众的态度,可以说是当时处理官民关系的一个范本。
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位于什么地方?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来自于清朝宰相张廷玉的历史典故。张廷玉身在朝廷为官,妻子在老家伺候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因为道路的问题和邻居起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张廷玉妻子就写了一封信给张廷玉说了此番事情。
张廷玉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廷玉妻子就不再追究了,让出了三尺地方,邻居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方,于是,六尺巷就这样成名了。
扩展资料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修复恢复是根据原来的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处的恢复面貌修旧如旧。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六尺巷在哪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扩展资料: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百度百科——六尺巷
六尺巷在哪里
六尺巷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是桐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典故来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老家与邻居吴家的土地官司,经过张英的劝解双方各让出三尺的历史佳话,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谦和礼让精神。
六尺巷在哪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城西路68号,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就。六尺巷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巷子,一直保存到现代,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因此而出名。那么六尺巷在哪里呢?下面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01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城西路68号,处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的宰相府内。地理中心位置约为东经116°56’、北纬31°03’。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02“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03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04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均由鹅卵石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05六尺巷附近主要景点包括:"懿德流芳"牌坊、太湖石、六尺巷、“礼让”牌坊等。
六尺巷位置在哪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哪里
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
说到张英,就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不一样了。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张英在桐城市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造了“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意思是“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游人在这里悟出了很多东西。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桐城博物馆张耕副馆长介绍说:
“现在这条'六尺巷‘是2002年修的,我们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恢复'六尺巷',就是为了恢复'六尺巷'的这种精神,礼让谦虚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礼让上。现在这条巷子还是六尺宽,根据以前资料反映的,这个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处理,就是完全恢复根据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们旧城的一处交通的通道,现在恢复过来以后,依然是交通通道。”
现在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现在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生平1637年(明崇祯十年)张英出生。1663年,27岁的张英考中举人。康熙六年,张英详细信息++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详细信息++
著名景点六尺巷在哪里?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一个叫做“六尺巷”的典故。
很多人是在**《鬼子来了》中知道了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并非**编剧原创,而是出自一个叫做“六尺巷”的典故。原话为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现在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诗文如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虽然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还有不同的版本,但内容大致是一样的。)
不过“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诗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毛主席。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毛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巧妙引用这后半首诗,意在谈中苏关系,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2005年8月4日,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全体会议,中方代表团团长武大伟在主持会议时也引用了这首诗,寓意六方互利互让,平等协商。
显然,这首诗的意思是做人要包容忍让、平等待人,化干戈为玉帛。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扩展资料:
人文历史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百度百科—六尺巷
好了,今天关于“六尺巷在哪里”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六尺巷在哪里”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