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筇竹寺_昆明筇竹寺简介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昆明筇竹寺”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筇竹寺的文化传说
2.筇竹寺挖化石的地点
3.昆明筇竹寺后山怎么上去呢?我们是开车,请问谁知道怎么上去筇竹寺的后山?
4.中国下寒武统筇竹寺阶综合研究报告
5.筇竹寺前玉案古道:每一段都是历史、每一段都有故事
筇竹寺的文化传说
筇竹,又叫罗汉竹,是西南地区特有竹种。秆光滑无毛,秆环极度隆起,呈一圆脊形状,如二盘相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僧侣常用它来制作手杖,属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用来筇竹命名寺是因为一段神奇的传说,由于筇竹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筇竹寺自建寺后经历多种宗派思想的影响,至清光绪年间塑五百罗汉造像时,筇竹寺受禅宗思想影响,是一座典型的禅宗寺院。筇竹寺五百罗汉造像是清代宗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其产生和兴盛绝非偶然,而是与清代五百罗汉雕塑造像的兴盛、云南民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战后百姓精神的重构以及高僧梦佛与巧匠黎广修的结缘密切相关。就艺术性而言,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泥塑群一改清代宗教雕塑艺术重工艺而轻艺术,重装饰而轻内涵的程式化倾向,展现出风格迥异、飞灵神动、呼之欲活的全新风貌。究其原因,这与黎广修的艺术造诣、人生阅历、佛理体悟高度相关,同时也与艺术家的自由创作空间不无关联。
寺联
清乾隆进士,“瘦马御使”钱沣(1740年~1795年)曾撰筇竹寺联:“锡驻即前因,地拥宫花,劫历百千万亿;竹生含佛性,尘空梵境,欢同人鬼龙天。”钱沣又有华严阁联:“已作真金,钜复成矿;是惟师子,乃解逐人。”
《玉案晴岚》
机先(明)
山如玉案自为名,卓立天然刻画成。
白昼浮岚浓且淡,高秋叠翠雨还晴。
阴连太华千寻秀,影浸滇池万顷清。
杖策何当凌绝顶,滇南一览掌中平。
《玉案山》
道安(一作“道南”)和尚(唐)
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常应护此山。
一局仙棋苍石烂,数声常啸白云间。
乾坤不蔽西南境,金碧平分左右斑。
万古难磨真迹在,峰头鸾鹤几时还。
《题筇竹寺壁》
御史郭松年(元)
南来作使驻征鞍,风景还惊入画看。
梵宇云埋筇竹老,滇池霜浸碧鸡寒。
兵威此日虽同轨,文德他年见舞干。
北望乌台犹万里,几回挥泪惜凋残。 犀牛表异
明宣德九年(1434年),郭文的《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称:“玉案山筇竹禅寺,滇之古刹也。爰自唐贞观中,鄯阐人高光之所创也”。碑文还叙述了“筇竹传奇,犀牛表异”的神话。在唐代贞观年间,南诏的鄯阐候(昆明的最高统治者,昆明侯)高光、高智兄弟二人,到西山打猎,忽见一头犀牛跃出,于是紧追不舍,追到玉案山北面,犀牛突然不见了,四处寻找,仰望山巅,只见山上云雾缭绕,有一群鹤貌童颜,形像怪异的僧人立于云上,他们急忙上山云看,到那里,僧人早已无影无踪,只有几支异僧拄的筇竹杖插在地上,高氏兄弟想拔起来看个究竟,但竭尽全力也拔不动。高光、高智兄弟觉得奇怪,第二天又到玉案山去看,插在地上的笨竹杖已长成青翠的竹林,他们十分惊奇,认为是“山灵显示”,这是块珍贵的“佛地”,于是便在此建寺居僧,取名筇竹寺。因此,天王宝殿门前两侧柱上有副对联作了这样的概括: 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 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
筇竹寺挖化石的地点
昆明市内有许多好玩的旅游景点,非常适合不想到远处游玩的小伙伴们,那么在昆明市内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呢?接下来就为小伙伴们详细介绍一下吧!详情请看下文。1、翠湖公园 位于昆明市区的北部螺峰山下,云南大学正门对面,是市区最漂亮的公园之一。它以“翠堤春晓”而闻名四方。人们称之为“镶嵌在昆明城里的一颗绿宝石”。北面有九股泉,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后来滇池水位下降,这里就成了独立的一个湖泊。湖中有海心亭,西侧有观鱼堂,东南有水月轩。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内多种荷花,藕花飘香,湖上楼阁,岛上瑶台,名木花卉,名人题咏,把翠湖点缀得十分秀美。每年冬天有成千上万只北方飞来的红嘴鸥在翠湖越冬,嬉闹戏水,争抢食饵,给翠湖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是为春城的一大景观。
2、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是一座明**的建筑,整体来看是个两层走马转角楼的四合院,但有带着些欧式建筑的特征。这里培养出了朱德、叶剑英等军事将领,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馆内设有关于讲武堂校史、“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的长期固定展览。
3、圆通寺地处圆通山(又名螺峰山)南麓,与昆明动物园毗连,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圆通寺以造园手法建寺,青山、碧水、彩鱼、白桥、红亭、朱殿、彩廊交相辉映,景色如画,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寺宇坐北朝南,富丽堂皇,整个寺院以圆通宝殿为中心,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殿内供奉有清光绪年间精塑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两根高达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条彩龙,四壁还塑有五百罗汉像,均堪称中国佛寺中的上乘之作。
4、世界园艺博览园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会址,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云南地方特色的世界一流园林园艺大观园。世界园艺博览园主要由5个展馆、6个专题展园、34个国内展园和33个国际展园组成。其中,大温室里集中了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是了解植物世界的绝好去处。另外,园中的一些小的园林景观也非常值得一看。此外,世博园内的中心广场、游乐场、标志塔、花园大道等景点也都相映成趣,饶有特色。置身于世博园中,宛如步入花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天下园艺尽收眼底之余,领略芬芳异土风情。
5、金殿公园因大殿用黄铜铸成,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而得名“金殿”,又称为铜瓦寺。大殿是吴三桂在清康熙年间铸造的,民间也叫它为“吴三桂的紫禁城”。金殿景区内自然风光优美。小径穿林而过,苍翠树木遮天蔽日,阳光由树叶之间的缝隙洒下,呈于地上斑驳可见。路途静谧,偶有鸟鸣,深得道家文化之精粹。紫气东来,飘渺氤氲,与景区“金殿博览苑”中的百亩茶花交相辉映,映出漫天绯红,美不胜收。
6、大观公园大观公园有近华浦和大观楼、楼外楼、花圃和柏园等游览区。园内花木繁茂,假山、亭阁、小桥、流水,景色极为优美。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园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号称“中国第一长联”的对联至今仍挂在大观楼上,上下联共计180字。由清朝云南名士孙髯翁撰写,气势豪迈的概括了昆明的自然和历史。
7、海埂公园公园南面连接碧波浩瀚的滇池,有2.5公里长的海岸线;西面是连接海埂公园至西山龙门的索道,仅一水相隔,遥呼相应;东面紧邻高尔夫球场和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北面“云南民族村紧紧相邻。海埂,原是一条由东向西横插入滇池中的长堤,东起海埂村,西至西山脚,全长5公里,将整个滇池一分为二,埂南为滇池,埂北为草海。堤上大树参云,垂柳拂波。这里眺望湖光山色,别有佳趣。海埂南面,斜坡缓舒,形成细软白沙铺底的海滩,水绿沙白,清幽可爱,是昆明最佳的天然游泳场。每当盛夏,这里游人如织,柳树丛中,沙滩上,挤满了一群群,一伙伙来消夏的游人。
8、滇池滇池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之称。观赏滇池有很多种方法,龙门上俯瞰滇池,美景尽收眼底;在海埂公园近距离观看绿色的湖水;在大观公园乘船去滇池湖面泛舟等。
9、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即西山森林公园。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山上名胜颇多,有华亭寺、太华寺、聂耳墓、三清阁、龙门等。若徒步登山,则沿途可观赏不同的景点。此外,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
10、云南民族村民族村是以26个民族建造的26个民族村寨为主体建筑,还建有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厅、风味食品城、宿营娱乐区、游艇码头、循环游览车等观赏、游乐、餐饮设施。园内分时段有民族歌舞和大象表演。这里四季如春,湖光山色,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溶融一体,是展示云南各民族文化风情的窗口。
11、黑龙潭因山下有一碧潭,潭深水碧,相传有黑龙潜居,故名黑龙潭。黑龙潭名胜主要有尤泉观和碧潭边的黑龙宫两组建筑群,均隐于修竹茂林、苍天方木之中,景致优美。
黑龙潭内有五奇,其一是“两水相交鱼不往,一桥横断水色殊”。当游客站在黑龙潭中间的石桥上就会发现:南潭水碧,北潭水黄,两水相通,但两潭之鱼“老死不相往来”。其二是植于
1200
多年前的唐梅,古干虬技,垂垂老矣。其三是植于宋代,需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巨柏,其四是一株植于明代的山茶“早桃红”。龙泉观内还保留着大量历代的碑竭、题刻,集诗、书、画、刻工为一体,是珍贵的文物。黑龙潭还拥有目前中国最大的梅园,该园占地
427亩,拥有6000余株(盆)梅花,有红、白、绿等87个品种,岁末是赏梅的好地方。
12、筇竹寺筇竹寺坐落在昆明西北郊玉案山上,是滇中著名古刹,为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现在的筇竹寺之所以出名,是由于寺内保存着被认为是五彩泥塑艺术珍品的五百罗汉彩塑。
筇竹寺现有三重院落,依山势而建。依次是山门、大雄宝殿和华严阁。五百罗汉塑像就分布在大雄宝殿两壁及大殿两侧的梵音阁和天来阁中。
13、金马碧鸡坊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轴线的三市街与金碧路交叉口,被誉为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具有典型的昆明民俗特色。
金马碧鸡坊的精巧之处,在于“金碧交辉”的奇景。当太阳将落未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
14、官渡古镇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4000
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因临近滇池,先人们以捕食螺蛳为生,长久以往,螺蛳壳堆积如山,古称“涡洞”,现存的许多古建筑就建在这一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上。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
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金刚塔”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早建造、保存最完好的金刚宝座式石塔,修建于明天顺之年(公元
145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昆明筇竹寺后山怎么上去呢?我们是开车,请问谁知道怎么上去筇竹寺的后山?
您要问的是筇竹寺挖化石的地点是哪里?筇竹寺挖化石的地点是筇竹寺组玉案山段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中。云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产出地层为云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中,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中国下寒武统筇竹寺阶综合研究报告
筇竹寺后山就是郊野公园附近,以西园路开始:
驾车路线:全程约23.1公里
起点:西园路
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行驶230米,过福海立交桥,左转
2.行驶20米,直行进入环城西路
3.沿环城西路行驶990米,过右侧的太阳城约180米后,稍向右转进入西坝路
4.沿西坝路行驶660米,过右侧的青年大厦约130米后,左转进入西昌路
5.沿西昌路行驶10米,直行进入G108
6.沿G108行驶7.2公里,左前方转弯
7.行驶20米,直行进入筇王公路
8.沿筇王公路行驶3.0公里,右前方转弯
9.行驶7.0公里,直行
10.行驶1.5公里,稍向左转
11.行驶170米,稍向左转
12.行驶20米,直行
13.行驶660米,直行进入黑筇路
14.沿黑筇路行驶1.3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郊野公园鐧惧害鍦板浘
筇竹寺前玉案古道:每一段都是历史、每一段都有故事
项礼文1朱兆玲2章森桂2雒昆利3罗惠麟4胡世学4(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1000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4.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051)
筇竹寺阶由卢衍豪 1959 年所建,源于筇竹寺组,命名剖面、层型剖面位于云南昆明筇竹寺附近的关山,当时建立 Yunnanocephalus-Redlichia walcotti 三叶虫化石带,下部还包括 Hyolithes 层,即昆阳磷矿中谊村段的地层。目前,我们以云南晋宁北西约 7 km 的梅树村之北西约 1.5 km 的八道湾(北纬24°44',东经 102°34')(图 1)作为界线层型,昆明西北郊距市区约 12 km 的筇竹寺东南 0.5 km 的关山沿后龙洞沟作为层型剖面。
图 1 筇竹寺阶层型和界线层型剖面位置图
梅树村八道湾剖面,其底界界线清楚,生物标志明显,以 Parabadiella 首现作为底界,该剖面岩石组合为页岩、粉砂岩。厚 63.8 m。
详细分层情况、岩石特征、化石、厚度如下(罗惠麟、蒋志文、唐良栋,1994)(图 2)。
上覆地层 中泥盆统海口组灰紫色、灰绿色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页岩,底部有黄褐色砾岩。砂岩产鱼化石 Yangaspis jinningensisLiu et Wang,Hunanolepis sp.; 植物化石 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 Krejci,Protopteridium minutum Halle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图 2 云南晋宁梅树村八道湾筇竹寺阶界线层型剖面图
下伏地层 下寒武统梅树村阶
顶部 13a 层为黑色薄层含炭泥质石英粉砂岩,底部具有 0.2 米的磷块岩层,产软舌螺、似软舌螺、管壳类、托莫特壳类、开腔骨类等
这一剖面底界出露虽然好,并有重要三叶虫 Parabadiella 的首次出现可作为界线层型,但整个筇竹寺阶保存不全,因此不得不选昆明筇竹寺关山剖面作为层型剖面,该剖面露头良好,地层连续,化石丰富,能够显示出筇竹寺阶的整体面貌,缺点是目前尚未发现 Parabadiella 化石,此剖面以古介形类 Kunmingella的出现暂作为本阶的开始,现将剖面详细介绍如下(罗惠麟、蒋志文、唐良栋,1994)(图3)。
图 3 昆明筇竹寺后龙洞下寒武统筇竹寺阶剖面图
上覆地层 沧浪铺组
深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石英粉砂岩与灰色厚层条纹条带状含白云质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产遗迹化石(Kq - f -14 -1); Archaeichnium sp.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下伏地层 筇竹寺组石岩头段
灰黑色(风化后呈灰紫色)薄层泥质石英粉砂岩,底部 0.3 m 为含灰质砂岩结核的含生物碎屑海绿石石英粉砂岩。距底 1.3 m 产小壳化石(Kq - f -4 -1),似软舌螺; 开腔骨类 Archiasterella pentactina Sdzuy; 托莫特壳类 Tanuolina mul-tifera Fonin et Smirnova
筇竹寺阶的定义目前我们采用罗惠麟的意见(罗惠麟,1981,1994),以我国最古老的三叶虫Parabadiella 首次出现(即点位 D)为其底界,以 Eoredlichia 的灭绝或 Yiliangella forficula 首现作为结束。曾认为筇竹寺阶最上部的 Yunnanocephalus,由于在昆明筇竹寺、晋宁梅树村、澄江帽天山等地出现于玉案山段中上部,并与 Eoredlichia 共生,因此可并入 Eoredlichia 带内。
筇竹寺阶在生物地层上可分出 2 个三叶虫带,下带为 Parabadiella 带,产三叶虫 Parabadiella conicaLuo,P.yunnanensis Luo,Mianxiandiscus badaowanensis Luo,M.aclis(Zhou),Wutingaspis kunyangensisLuo,W.tingi Kobayashi,W.planifrons Luo,W.anningensis Luo; 古介形类 Meisucunella processus Jiang,Hanchungella tenuis Huo, H.shangliangshanensis Huo, Nanchengella elongata Huo, N.dalongtanensis(Jiang),Liangshanella minuta Shu,Omeilopsis badaowanensis Huo et Shu,Songlinell stellaris Huo et Shu; 软舌螺 Aimites circupluteus Qian,Linevitus flabellaris Qian,Ambrolineitus sp.; 开腔骨类 Allonia tripodophora Dore et Reid; 腕足类 Botsfordia cealata(Hell); 蠕形动物 Parasabellidites sp.; 疑源类 Baltisphaeridium aff.dasyacanthum(Tim.),Archaeopetusina atava Naum.,Dictyosphaera yunnanensis Xing,Microconcentrica atava Naum.,Micrhystridium sp.等。上带为 Eoredlichia 带,三叶虫 Eoredlichia intermedia(Lu),E.yaoy-ingensis(Kobayashi),E.walcot(Mansuy),E.carinata(Mansuy),E.planifrons Zhang et Lin,E.obscura-ta Zhang et Lin,Wutingaspis tingi Kobayashi,W.conditus Kobayashi,W.malungensis Lu,W.conicus Zhan et Lin,W.cylindrical Zhang et Lin,Kuanyangia pustulosa(Lu),K.granulosa Chang,K.shishanensis Lu,Yunnanocephalus yunnanensis(Mansuy),Y.kunyangensis Zhu et Zhou,Y.planifrons Luo,Y.subparalellus Luo,Hongshiyanaspis yiliangensis Zhang et Lin,Fumingaspis yunnanensis(Chang et Lin),Chengjiangaspis chengjiangensis Zhang et Lin,Guanyuanaspis wudingensis Zhang et Lin,Malongocephalus yunnanensis Zhang et Lin,Malungia laevigata Lu,Naraoia longicaudata Zhang et Hou,N.spinosa Zhang et Hou; 古介形类 Kun-mingella douvillei(Mansuy),K.parva Huo,K.intermedia Huo,K.maxima Huo,K.angustacostata Huo et Shu,K.maotianshaensis Huo et Shu,K.longa Chang,Kunyangella acuta Lee,K.cheni Huo,Tsunyiella zhi-jinensis Yin,Mononotella ovata Lee,M.viviosa Lee,M.subquadrata Jiang,Wutingella binodosa Chang,Yaoy-ingella inflate Chang,Malongella bituberculata Chang,Parakunmingella malingensis Chang,Pseudokunmingel-la fandianensis Huo,Emeiella wudingensis Huo et Shu,Emeilopsis badaowanensis Huo et Shu,Jinningella con-munis Huo et Shu,Songlinella yunnanensis Huo et Shu,Leshanella calcaria Lee; 软舌螺 Ambrolinevitus ventri-cesus Qian,A.platypluteus Qian,A.maximus Jiang,A.meishucunensis Jiang,Lenatheca dolosa Syss.,Crestja-hitus figuratus Miss.,Burites sp.; 似软舌螺 Hyolithellus sp; 腕足类 Diandongia pista Rong,Heliomedusa orienta Sun et Hou; 双瓣壳节肢动物 Isoxys acuritus(Jiang),I.paradoxus Hou,Branchiocaris? yunnanensis Hou,Combinivalvala chengjiangensis Hou,Vetulicola cuneatus Hou,; 节肢动物 Jianfengia multisegmentalis Hou,Alalcomenaeus? illecebrosus Hou,Fuxianhuia proensa Hou,Kuamaia lata Hou,Rhombicalvaria acanthi Hou,Retifacies abnormalis Hou,Acanthomeridion serratum Hou et al.,Urokodia aequalis Hou et al.,Odaraia?eurypetola Hou et Sun; 蠕形动物 Maotianshania cylindrical Sun et Hou,Facivermis yunnanicus Hou et Chen,Luolishania longicruris Hou et Chen,Microdictyon sinicum Luo et Zhang,S.badaowanensis Luo et Zhang; 内肛虫类 Dinomischnus venustus Chen et al.; 水母 Rotadiscus gradis Sun et Hou,Stellostomites eumorphus Sun et Hou,Yunnanomedusa elongata Sun et Hou; 海绵 Leptomitus teretiusculus Chen et al.,Leptomitella conica Chen et al., L.confusa Chen et al., Paralleptomitella dictyodroma Chen et al., P.globula Chen et al.,Quadralaminiella diagonalis Chen et al.,Q.crassa Chen et al.; 遗迹化石 Planolites montanus Richter,Cruzi-ana beifengwanensis Luo et Gao,Arthrophycus qiongzhusiensis Luo,Palaeophycus beifengwanensis Luo,Bifung-ites kunyangensis Luo,Asterosoma sp.,Rusophycus sp.,Scolicia sp.,Stipsellus sp.,Keckia sp,; 疑源类 Bal-tisphaeridium dubium Volk.,B.semireticulatum(Tim.),B.multispinosum Xing,Microconcentrica atavaNaum.,Zonosphaeridium prina(Naum.),Dictyosphaera yunnanensis Xing,Archaeopertusina atava Naum., Archaeodiscina umbonulata Volk.,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 Sin,Lophosphaeridium tentativum Volk.,Gra-nomarginata prima Naum.,Nucellosphaeridium minutum Tim.,Taeniatum simplex Sin 等。我国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其层位就在 Eoredlichia 带内,该动物群含有众多后生动物各门类的祖先分子,其时代估计约距今 4.2 亿年前,是生物界一个重要的大爆发时期。
筇竹寺阶的岩性在云南东部一带下部为黑色灰黑色泥质页岩,泥质石英质粉砂岩,上部为黄绿色页岩、粉砂岩夹薄层石英粉砂质白云岩。在筇竹寺剖面该阶的厚度 137.16 m。向东往宜良、马龙地区页岩增多,粒度变细,在岩石地层上,筇竹阶只包括筇竹寺组玉案山段,包含习惯上称为 “上黑”的地层,不论 “下黑”(在石岩头段内)和 “上黑”(在玉案山段内),它们均具有特别异常的痕量元素锶、汞、砷、氟,“上黑”含量(标本号6 -1),锶13.58 mg/kg,汞0.53 mg/kg,砷38.42 mg/kg,氟20285.8 mg / kg。经过对比,贵州牛蹄塘组的黑色页岩和浙江荷塘组的黑色页岩在地球化学痕量元素上与云南东部 “上黑”的黑色页岩是非常近似的。
由于早寒武世时期,全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三叶虫动物群的生物区系,一为莱得利基虫类(redli-chid)动物地理区系,另一为小油栉虫类(olenellid)动物地理区系,我国全属于前一区系,因此含Parabadiella 和 Eoredlichia 的筇竹寺阶要与西方各国精确对比是相当困难的; 后一区系古老的三叶虫是Eofallotaspis,Fallotaspis 等。关键的问题是世界各地最早三叶虫是否同时出现? 我国的 Parabadella 是否是我国最低层位的三叶虫? 甚至是世界最古老的三叶虫? 目前尚有不少争论,问题尚未解决。澳大利亚产有 Eoredlichia; Jell(1990)认为 Parabadella 在澳大利亚也存在,且为 Abadiella 的同物异名。这样,筇竹寺阶可以与 Wilkawillina 石灰岩和 Parara 石灰岩相对比。在俄罗斯国可暂与阿特达班阶(Atd-abaian stage)对比。反顾国内,筇竹寺阶在国内对比较为容易和可信,它相当于黔北牛蹄塘组中段与上段,川西九老洞组上段,川北陕南的郭家坝组,三峡峡东水井沱组等。
参 考 文 献
侯先光,孙卫国.1988.澄江动物群在云南晋宁梅树村的发现.古生物学报,27(1)
江能人,王尊周等.1964.滇东区寒武纪地层的探讨.地质学报,44(2)
卢衍豪,朱兆玲等.1982.中国的寒武纪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中国各纪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北京: 科学出版社
卢衍豪.1941.云南昆阳附近下寒武纪之地层及三叶虫动物群.中国地质学会会志,21(1)
卢衍豪.1961.滇东早寒武世新三叶虫.古生物学报,9(4)
卢衍豪.1962.中国的寒武系,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北京: 科学出版社
罗惠麟,蒋志文等.1982.云南东部震旦—寒武系界线.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罗惠麟,蒋志文等.1994.中国下寒武统建阶层型剖面.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罗惠麟.1981.云南晋宁梅树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的三叶虫.古生物学报,20(4)
罗惠麟.1982.云南的寒武系.云南地质,1(2)
孙云铸.1961.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地质学报,41(3 ~4)
项礼文,李善姬等.1981.中国的寒武系.中国地层(4).北京: 地质出版社
项礼文,朱兆玲等.1999.中国地层典·寒武系.北京: 地质出版社
张文堂,侯先光.1985.Naraoia 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古生物学报,24(6)
张文堂,朱兆玲等.1980.中国寒武系的分阶、分带及对比.26 届国际地质大会国陆交流学术论文集,4,地层古生物.北京: 地质出版社
张文堂.1962.论始莱得利基虫属.古生物学报,10(1)
张文堂.1987.澄江动物群及其中的三叶虫.古生物学报,26(3)
周志毅,袁金良.1980.西南地区下寒武统三叶虫序列.古生物学报,19(4)
Bengton S.,Conway Norris S.,Cooper B.J.,Jell P.A.,Runnegar B.,1990.Early Cambrian fossils from South Australia.Memoir of Association Australasian Palaeontologists,9
Kruse P.,Jago J.B.,Laurie,J.R.2009.Recent developments in Australian Cambrian biostratigraphy.Journal of stratigraphy,33(1): 35 ~ 47
Zhang Wentang,1987.World’s oldest Cambrian triloboites from eastern Yunnan.In.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Academia Sin- ica(ed.),Stratigraphy and Palaeontology of Systemic Boundaryies in China,Precambrian and Cambrian Boundary(1),pp.1 ~ 16.Hefei,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昆明玉案山古道 指的是从黑林铺进入至“三碗水”转右上山到筇竹寺,再由筇竹寺后山经花红洞、棋盘山,最终进入团结镇的一段。
到了团结镇之后,从大的方向来说,应该是通往富民、武定、元谋,过金沙江进入四川、中原,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明朝时候的“建昌道 ”。
如今的玉案山古道,就只剩下了昆明郊野公园南门附近山箐中通往筇竹寺的一段 ,以及郊野公园内的一段“茶马古道” 。
但从昆明黄土坡立交一直走到筇竹寺 ,一路走来,每段路、每个地名都是一段 历史 、都有一个故事。
黄土坡立交桥通向西边的这一段路,也叫做滇缅大道。
完整的滇缅大道应该是从昆明西站立交桥 开始的。2006年5月,将原昆瑞路(西站——眠山口)的路名改称滇缅大道。
在原西客运站前花坛中,曾经有过“滇缅公路0公里纪念碑 ”,不知道如今是否安在?
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动用民工20万人,工程师200人,仅次于当时苏联援助公路中苏公路规模。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
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昆明古城,唐代以前文献中,就记载得有苴兰城、谷昌城、昆州城、益宁城等几座城池。
虽有文献提及,但这几座古城、故城,有关城址、城池规模、建城时间的记载,各种史料均不一致,即使是城名的记载也各不相同。
其中最早的苴兰城,有专家就考证过原址在今黑林铺平板玻璃厂一带。
如今的黑林铺,就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的样子。在西三环黑林铺下口不远处,有座烧烤夜市,很大胆地取名:苴兰城 !
这个可不是无中生有。
据明代正德《云南志》、天启《滇志》等典籍记载,苴兰城这座古老城邦诞生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三世纪,楚威王将军庄蹻率兵进入滇池地区,开创了存世三百年的“滇王国 ”。庄蹻人滇做了滇王,不仅建都今晋城一带,还下令在滇池北岸的山水交接处修筑苴兰城。
于是,苴兰城诞生了,这就是昆明城的真正前身,所以苴兰城又被称为庄蹻故城、汉城 。
苴兰城是座土城,早就在 历史 中湮灭了。
但为什么说是黑林铺呢?
在滇池水位还没有下降 ,滇池还联通翠湖、长虫山的时候,黑林铺一带是滇池西北边上一片不可多得的平坦空地。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这里除了有海源寺边上大龙潭的滇池“省西之第一流”外,庄蹻就在这里建起了城池,还修通了通向滇池之外的玉案古道。
后来西山碧鸡关高跷附近的昆州城 ,也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把玉案古道、山上的筇竹古寺、团结乡600多年前的乐居古村联在一起看,黑林铺这里有个苴兰故城就说得通了。
顺着黑林铺的长青路向山上走,穿过西三环下的桥洞,很快就走到了三碗水农庄,在农庄里面的一角,有座小庙。
说到寺庙,明朝末年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情形:
这里面描写的,就是380年前这一地带的情形。
在这里,徐霞客特别提到了一个寺庙:圆照寺 。
有资料记载:
圆照寺与螺峰山下的圆通寺 ,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在当年应该也是与云南省城内香火最旺寺院齐名的大寺。
因为,这里同样也得到整个有明一朝世镇云南280多年云南沐家 的照拂。
黔宁王沐英之子沐昂 就曾有过著名的《圆照寺》一诗,赞美圆照寺的幽美环境:
从短短的几句诗中,不难看出,沐昂 非常喜欢圆照寺,也经常在圆照寺流连忘返。
沐昂 (1379年-1445年7月26日 ),字景高,黔宁王沐英第三子 。
因为是第三个儿子,沐昂没有机会像大哥沐春,二哥沐晟一样顺位继承沐英的西平侯爵位 。而二哥沐晟,更是让家族爵位由西平侯爵升级为公爵,开创黔国公 一系。
然而,作为沐英的儿子,沐昂对沐家的贡献丝毫不比成为黔国公、死后追封定远王的二哥沐晟弱!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沐英父子,沐昂几兄弟 最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沐昂初任散骑舍人、府军左卫指挥佥事等官。明成祖时,其次兄、黔国公沐晟出征安南,沐昂以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事,累升为右都督。
明英宗时,参与第一次、第二次麓川之役,征讨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互有胜负。在沐晟暴卒后升任左都督,佩征南将军印接任总兵官,镇守云南。
正统十年(1445年),沐昂去世,追封定边伯,谥号“武襄”。
如果说,在政治上、军事上,沐昂是作为沐家西平侯爵位背后一个很有分量的一个“B角”、“备胎”而存在的话,那么,在文化领域,沐昂可以算得上云南沐家的“第一人” !
沐昂喜好诗文,常与文士交往。他曾收集明初寄居滇南21家诗人作品,编成《沧海遗珠》。
晚清云南的状元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就将沐昂与谢榛、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等名家相提并论,称其作品“较可观”。
要知道,上面那几位可是顶着代表(谢榛为“后七子”代表)、盟主(钱谦益为清初诗坛盟主之一)、创始人(朱彝尊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宗师(朱彝尊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的显赫名头!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如今,圆照寺已经早已经不存在了,甚至连遗址都没有确切的考证。
但是,每次走过这里,总会想到圆照寺,总会想到云南沐家,想到沐家那个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学上都无比优秀的儿子:沐昂 。
带着圆照寺不遇、不存的遗憾,继续往上走,筇竹寺 旅游 公路桥上岔路口通往玉案公墓方向,是一条深远的山箐。
这里,正是徐霞客笔下“由峡外循山嘴北行,是为海源 ”所说的山峡。
这一段山箐,由东南向西北延伸,东边是陡峭、人迹罕至的高大树林,西边是平坦的通向玉案公墓、郊野公园公路,中间就隔着几十米的山涧。
这样的地方,是弹弓爱好者最理想的玩弹弓场所。每逢周末弹弓爱好者聚集的时候,这里会有很多销售专业弹弓及配件、弹珠的摊位。
因此,这条峡谷就被称为“弹弓箐 ”。
顺着弹弓箐走几百米,会看到一条从西边而来的山箐,这里就是现在的“三碗水”。有人在一个石条上凿了三个碗状小坑,又在山石上刻了三个大字“三碗水 ”。
关于三碗水,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 :
多年前山中一眼泉水流出来后,在平石上形成三个高低分明的碗状小圆坑。
在玉案古道充当着出昆明西北方向“国道”的年代,出行全靠脚力和牲口。进出城的马帮,上山砍柴的当地人,走到山脚的泉水处都会停下来歇歇脚。
时的人拿第一碗水来喝,第二碗水洗脸洗手,第三碗水给牲口喝,慢慢就形成了某种仪式感的习惯:做完这些该上山的上山,该赶路的赶路,所以这里被人叫作三碗水。
说起三碗水,还与老昆明著名的“十里香”茶 有着莫大的渊源。
“十里香”茶,原产地在昆明东郊的十里堡、归化寺一带。
有史料记载:“十里香”茶 ,唐代就有栽培。
更确切的记载出自1997年第一次印刷的《昆明市志》: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开始种茶。”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茶基地。
据传闻,清乾隆某一年,在京城的几个云南籍官员,不知为什么,想吃家乡的“十里香茶”。于是,借传圣旨之机,捎话给云南巡府,要他们在进贡时带点“十里香茶”。
负责置办贡品的茶庄当然一一照办,把“十里香茶”也按贡品包装,送往京城。
没想到,这事传讹了,昆明附近错传为乾隆爷要喝“十里香茶”,督辕巡府已把“十里香茶”进贡去了。
由于这次“进贡”,“十里香”茶名声大噪,一时间,昆明的大大小小茶肆,都有卖“十里香”茶的。
这个故事基本是可信的,现在的昆明人出门在外,什么山珍海味未必记得起,但对于昆明的双浆米线却始终念念不忘!
这其实是一种朴素的乡愁。
再说回十日香茶。
关于十里香茶,有两句话被很多人反复提及。
其一是那句民谣:“吃水要吃吴井水,喝茶要喝十里香” ,说的是如果用吴井水来冲泡“十里香”茶,好水冲泡,“十里香”茶的滋味更加浓醇鲜爽,回味甘甜。
当然也有更讲究的,说“十里香茶”要用天落水或溪涧水来冲泡。
天落水就是雨水,最初下雨的雨水不能要,空气中、屋顶上都有灰尘,要等雨水干净了,才能接来煮茶。
溪涧水 则到要筇竹寺山下去取,这个地方就是“三碗水”!而且,在“三碗水”取山泉水,一定要取中间那“碗”水。
吴井水泡十里香茶,正如虎跑泉之于龙井、惠泉之于碧螺春一样是绝配。
“三碗水”溪涧水泡十里香,就像北京的乾隆皇帝和权臣泡茶必用颐和园西五六里的玉泉山水 一样,在当时的昆明,是一种生活的品味,一种权势、地位的象征!
这一点,“三碗水”真的很是值得傲娇。
在“三碗水”边上,有座有点年份的老石拱桥。
这座桥有点突兀地立在干枯的溪涧之上,没有护栏,只有边上的几丛茅草诉说着荒凉和沧桑。
从桥的规模来看还不算小,相信旁边公路桥没有修起来之前,一定是这条路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只有这样这,似乎才配得上当年玉案古道的地位。
只可惜,虽然这桥看上去有点年份了,但应该不是什么文物古迹和特别之地,没有得到特意的保护。
不过,也有种说法:
这座桥在筇竹寺上山途中,“三碗水”附近,就是老**《山间铃响马帮来》影片开始时马帮通过的那座石拱桥!
说起《山间铃响马帮来》这部**的拍摄,那是是1954年事了。
这部片子,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反映云南、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影片,也是中国**银幕上第一次出现少数民族形象。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山间铃响马帮来》类型杂糅,融爱情片、反特片、战争片、歌舞片、惊险片、动作片等类型元素于一身,同时也是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代表作,片中真实而激烈的内搏场面以及对男女爱情的大胆表面在当时颇具开拓勇气。
所以,后来对《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影评,都说它给银幕留下了第一个亲吻 。
《山间铃响马帮来》这部影片,有一个好故事、一首优美的插曲、还有一段“武打”和一点热烈的爱情、一个优美的片名。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大片”。
它在中国**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外景拍摄场地,在昆明一共有三个地方:
一个是高峣,敌军袭击马帮这场戏在那里拍摄。
一个是富民大营镇完家村后山上的“古驿道”,哪里至今依然还保持着当年拍摄这部经典影片的原始风貌。
第三处就是筇竹寺的这些玉案古道上了。
真的希望,如今还能看到的这座桥,真的就是影片开中马帮通过的那座石拱桥!
过了“三碗水”和“古桥”,通过牌坊箐的牌坊,继续往上走,山脊上 和山箐中 都有道路通往筇竹寺,应该都算是玉案古道的一部份。
再往上走,走到郊野公园南门的小门处,又开始分道 :
山箐中的道路应该是近些年翻修的,虽然未必是原貌,但很有古道悠悠的韵味;走进郊野公园门的左手边,保留着一段修葺得很好,但还差不多保留着古道原貌的“茶马古道”。
有时间,都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可参看去年的文章:
1、筇竹古道:本来是去追念一番古意,不料却收获一场春天!
2、桃花深处,昆明郊野公园有条茶马古道,当年徐霞客可曾走过?
从山脊上和山箐中顺着古道走到尽头,就是筇竹寺 旅游 公路。 旅游 公路对面就是筇竹寺前的停车场。
筇竹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始建于唐宋年间。
筇竹寺著名的的五百罗汉分布为大殿两壁68尊、天台莱阁216尊、梵音阁216尊,由清朝四川泥塑家黎广修及五位助手历时七年(1883年-1890年)完成。
此外,筇竹寺大雄宝殿的角上有一块元朝延祐三年立的圣旨,其内容为敕封该寺住持玄坚为“头和尚”要求官员军民予以保护,并赐存《大藏经》 ,也能彰显寺庙的地位和悠久的 历史 。
好了,今天关于“昆明筇竹寺”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昆明筇竹寺”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